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常見症狀包括心跳過快、心悸、胸痛、呼吸急促、頭暈或容易疲倦。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逐漸上升,65歲以上盛行率約為5%;80歲以上更高達10%。若未妥善治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中風或心臟衰竭,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為協助民眾正確認識心房顫動的藥品治療原則,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介紹目前常用的藥品類型與服藥注意事項。

藥品控制從三面向著手
王宗道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藥品治療大致可分為三個面向:
(一)控制心跳速率
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跳可能飆升至每分鐘130至180下,造成明顯不適。醫師會視情況開立可降低心跳速率的藥品,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channel blockers)或毛地黃(digoxin),以幫助心臟維持穩定節律。
(二)調整心律節奏
此類藥品的目標在於協助恢復正常心律,減少心房顫動的持續時間或發作頻率。臨床常用的成分類別包括鉀離子阻斷劑(Potassium-channel Blocker)、鈉離子阻斷劑(Sodium-channel Blockers)等。藥品選擇與劑量調整,需依個人情況由醫師評估處方。
(三)預防血栓與中風
心房顫動會增加血液滯留與血栓風險,若血栓流至腦部可能造成中風,因此抗凝血藥品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傳統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需定期抽血監測;近年亦有多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等,使用上較為方便且藥效穩定,但仍需依個人腎功能與出血風險來做選擇。
不過,藥品治療亦可能出現副作用。例如,控制心律或心跳的藥品可能導致心跳過慢、血壓下降,部分藥品也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或造成肺部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過敏反應等;抗凝血藥品則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王宗道醫師提醒,若出現不適或疑似副作用,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
心房顫動有時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王宗道醫師建議,民眾可定期自我檢查脈搏,若發現心跳節律不規則,應儘早就醫檢查。除了藥品治療外,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戒菸、規律運動、情緒管理及清淡飲食,亦是預防與穩定病情的重要關鍵。
✲ 摘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9期
https://www.fda.gov.tw/tc/PublishOtherEpaperContent.aspx?id=1579&tid=5305&r=1420999966